河南省疼痛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
Henan pain management quality control center |
|
当前位置:首页 > 通知公告 |
樊碧发教授专访:加强多学科协作、规范神经病理性疼痛全程管理 |
作者:
时间:2024-07-21
浏览:
来源:
字号:【大
中
小】
|
神经病理性疼痛: 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临床表现多样 神经病理性疼痛(NP)是指由躯体感觉系统的损伤或疾病而导致的疼痛[1],是临床常见的难治性疼痛。在普通人群中NP的患病率高达7%-10%,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2]。 1 NP病因复杂 多种累及外周或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均可能诱发NP,包括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神经退行性病变、创伤、感染、肿瘤、遗传性疾病等[3]。 2 NP发病机制复杂 NP发病机制非常复杂,与潜在疾病之间的关系往往不明确,通常是由多种病理生理机制共同影响的结果。NP常见的机制包括离子通道改变、外周敏化、中枢敏化、下行抑制系统功能降低、神经胶质细胞活化等[1]。 3 NP临床表现多样 不同于伤害感受性疼痛,NP临床表现纷繁复杂,如感觉受损、运动障碍、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相应的神经支配区域的疼痛症状。NP的临床特点包括自发性疼痛、痛觉过敏、痛觉超敏等[1]。自发性疼痛是指机体无任何外界刺激而出现的疼痛,可表现为烧灼样痛、刀割样痛、针刺样痛、撕裂样痛等;痛觉过敏指非常轻度的伤害性刺激都会引起剧烈的疼痛反应,例如,在检查时用叩诊锤轻敲一下,都会引起患者剧烈的疼痛反应;而痛觉超敏指非痛刺激(如轻微羽毛刺激)所引起患者疼痛,如轻微接触或抚摸皮肤、衣物轻触、风吹都会诱发剧烈的疼痛,疼痛局部不能触碰,甚至出现不能穿衣的情况,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1]。 DPNP患者发病率高 患者面临严重医疗负担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DPN)是糖尿病患者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研究数据显示,约1/3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和1/4的糖尿病前期患者会出现对称性远端周围神经病变[4]。在糖尿病诊断后的十年内,常有明显的临床神经病变,神经功能检查发现,60%-90%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病变,其中30%-40%的患者无症状。在糖尿病神经病变中,DPN约占50%[4]。 根据国外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大约10%-26%的DPN患者会发展为神经病理性疼痛,即DPNP[4]。我国目前尚无系统针对DPNP的全面调查数据,但现有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DPN的发生率约为21.8%,而DPN患者中DPNP的发病率高达57.2%[5]。据此估算,我国DPNP患者人数约2200万人。另有研究发现,在急性糖尿病早期患者中,DPNP的发病率大概为46.43%。 大部分DPNP患者存在持续性疼痛,并且常伴有失眠、焦虑、抑郁等非常严重的共病状态。与无DPNP的糖尿病患者相比,DPNP患者的医疗费用明显增加,这不仅给患者造成重大的影响,也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 DPNP治疗策略:多维度、 多学科联合、个体化、全程管理 DPNP是糖尿病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其治疗不能局限于单一学科。樊碧发教授指出,DPNP的治疗原则应遵循多维度、个体化、阶梯化的多学科联合全程管理原则。除了内分泌科外,DPNP的治疗需要多学科合作,包括疼痛专家、神经学家、康复医师、心理学家,以及社会工作者等共同参与患者的治疗过程。目标为减轻疼痛、改善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确保患者各个方面都能得到妥善的关注和治疗。与单一药物治疗相比,多维度的综合治疗可为患者制定更为个性化、阶梯化治疗方案,从而提高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6]。 目前,药物治疗是DPNP主要的基础治疗手段。国内外指南推荐的治疗药物包括钙离子通道调节剂、钠离子通道阻断剂、抗焦虑药物、抗抑郁药物等。然而,对于复杂的神经病理性疼痛,仅依靠药物治疗难以全面控制病情。神经调控治疗、微创介入治疗、手术治疗、心理治疗、康复训练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也是DPNP的重要治疗手段。 樊碧发教授特别强调,DPNP的治疗需要全程管理。早期、足量、全程以及个体化治疗对DPNP管理至关重要。此外,在全程管理的基础上,对原发疾病的积极管理以及生活方式的调整均有助于DPNP的良好控制。樊碧发教授提倡医患共管模式,即让患者参与疾病的管理过程,使其更好地理解疾病,从而更好地配合医生进行治疗,有效提高治疗有效率。 未来展望 目前各类药物的研发均取得了重要进展,例如临床最常用的钙离子通道调节剂,从早期的加巴喷丁、普瑞巴林,到新近上市的美洛加巴林,新药的不断出现为临床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樊碧发教授认为,尽管药物是DPNP治疗的重要基础,但当前仍存在诸多未满足的临床治疗需求。临床医生期待未来有更多更有效、更安全、更便捷的治疗方案进一步提高DPNP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当前研究热点集中于如何通过遗传学、生物标志物和神经影像学等技术来预测个体对不同治疗方法的反应,从而实现更精准的疼痛管理。此外,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疼痛综合管理试点医院建设,以点带面,逐步推广疼痛综合管理。通过建立健全医院疼痛综合管理制度,规范疼痛综合管理流程,提升疼痛诊疗能力和相关技术水平,以实现全生命周期的疼痛医学关怀。 CN-20240715-00003 有效期至2026年7月15日 参考文献 1. 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中国专家共识编委会.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20,26(5):321-328. 2. Chazisaeidi S, et al. Annu Rev Pharmacol Toxicol. 2023 Jan 20:63:565-583. 3. 杜涛,袁文茜,曹伯旭,等. 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J].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21,27(7):481-485. 4.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疼痛和感觉障碍专委会.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8,24(8):561-567. 5. Li C, et al. Diabetes Res Clin Pract. 2023 Apr:198:110602. 6. 国家疼痛专业质控中心神经病理性疼痛专家组,等.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24,30(1):5-14. |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郑东新区阜外大道#号 Email:########@126.com 电话:(037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