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产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
Henan obstetrics management quality control center |
|
当前位置:首页 > 通知公告 |
2022年国家产科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报告 |
作者:国家产科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
时间:2023-04-28
浏览:
来源:国家产科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官网
字号:【大
中
小】
|
国家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报告是了解产科医疗质量的窗口。《2022 年国家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报告-产科专业》基于国家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信息网(NCIS)全国医疗质量抽样调查数据,经过数据质量评估和清理,最终从11545家抽样医院中纳入5259家二、三级助产机构,报告主要介绍了包括产妇特征、产科操作、母胎结局、产科效率等在内的现状和趋势,并就相关质控问题提出了改进意见。报告可为产科质量管理策略制定和完善提供参考和依据。
国家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信息网(NCIS)2022年全国医疗质量抽样调查中,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不含港澳台地区)共11545家医疗机构上报了2021年度医疗质量控制指标相关数据,其中有产科专业的二三级医疗机构5414家,进一步排除分娩数和活产数为0的医疗机构,剩余实际提供助产服务能力的医疗机构5378家(图1)。 对上述5378家医疗机构的数据质量评价结果如表1。数据质量分析显示,上述机构中,66.3%的医疗机构23项逻辑校验全部合格;分省份来看,整体填报质量最高的省份分别为北京(83.9%)、广西(83.0%)、浙江(81.9%)、新疆兵团(81.3%)、江苏(79.5%)和广东(77.0%);最低的省份分别为青海(46.8%)、西藏(50.0%)、辽宁(51.4%)、黑龙江(51.9%)和河北(52.4%)。
表1各省产科专业数据质量评价(23项逻辑校验合格机构数量和比例)
国家产科质控中心工作人员对报告数据明显异常的机构做了复核随访。在排除了分娩产妇数(如不同分娩方式产妇之和不等于产妇总数)和活产数(如早产和足月产活产数之和不等于活产总数、活产数和分娩产妇数严重不符)不满足逻辑关系的119家医院,最终纳入5259家医院(图1)。在正文所述各项质控指标的分析中,则仅纳入了各指标计算所需相关数据满足逻辑关系的医疗机构。
图1 样本筛选和数据处理流程图
1. 医疗机构数量、分娩量和活产数 2022年度报告最终纳入医院5259家,较2021年多439家;总分娩量7,481,473例,总活产数7,542,453人,比2021年调查分别多75,496例和80,371人。最终纳入分析的各类别医疗机构构成比与过去三年基本相似(表2)。 2022年纳入分析的医疗机构中,二级公立综合医院机构数量为2227家,占全部医疗机构总数的42.3%,但其2021年分娩量和活产数分别占全部纳入分析机构相应指标的26.2%和26.0%,次于三级公立综合医院;后者数量为1371家,占比26.1%,2021年分娩量和活产数占比分别为35.2%和35.3%。总的来看,公立综合医院承担了60%以上的分娩服务。
表2 2019-2022年NCIS调查分析纳入各类别医疗机构数量、分娩产妇数和活产数 注:每年调查上报上一年产科质量数据,如2022年调查各医疗机构上报2021年相关数据。
图2展示了各省纳入的医疗机构数量。西藏纳入有产科的医疗机构数量仅2家,因此可能对整个省份助产机构医疗质量的代表性不足。
图2 各省纳入分析的医疗机构数量(n = 5259)
2. 产妇特征 对产科服务人群特征的监测有利于及时了解产科服务面临的挑战,解释质控指标在不同地区、机构、人群间或不同阶段差异的原因,以及指导地区和机构的策略导向、资源配置和临床应对,为国家制定宏观政策提供数据支撑。国家产科质控中心因此对经产妇比例、高龄产妇比例、高龄初产妇比例、双胎妊娠比例等特征做了监测、分析和报告。 NCIS调查结果显示,自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我国经产妇比例总体呈上升趋势;2021年经产妇比例为54.65%,略低于2020年(55.96%)(图3)。从地理分布看,经产妇比例呈现北方低、南方高的趋势。西藏(70.95%)、贵州(63.83%)、广西(61.76%)和山东(60.70%)四省经产妇比例在所有省份中最高,上海(35.00%)、黑龙江(35.07%)、北京(36.39%)、辽宁(39.04%)和吉林(39.35%)五省低于40%,为各省中最低(图4)。
图3 2016-2021年各省经产妇比例
图4 2021年各省经产妇比例
分娩产妇中高龄产妇比例从2016年至2017年有较大幅度的上升,这可能与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有关。从2017年至2019年,高龄产妇比例逐年下降,但2020和2021两年再次上升,2021年为13.09%。分娩产妇中高龄初产妇比例在2018-2021年加速上升,2021年为2.40%(图5)。
图5 2016-2021年高龄产妇比例
分娩产妇中高龄产妇比例和高龄初产妇比例在地理分布上呈现东高西低的趋势。北京(22.52 %)、广西(19.40%)、山东(17.88%)和上海(17.14%)四省高龄产妇比例在所有省份中最高,同时东北三省高龄产妇比例也居于高位。相似地,北京、上海和东北三省高龄初产妇比例也在各省中最高(图6)。
A.高龄产妇比例 B.高龄初产妇比例 图6 2021年各省高龄产妇比例
三级公立医院高龄产妇比例显著高于二级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图7)。
图7 2021年各类别医疗机构高龄产妇比例
2021年分娩产妇中双胎妊娠比例为1.52%,高于2020年(1.44%)(图8)。分省份来看,吉林(2.48%)、湖南(2.18%)、北京(1.96%)双胎妊娠比例最高(图9)。
图8 2017-2021年双胎妊娠比例 图9 2021年各省双胎妊娠比例
三级公立医院是双胎妊娠分娩的主要医疗机构。2021年双胎妊娠比例在三级公立专科医院和三级公立综合医院分别为2.44%和1.95%,该比例在二级公立专科医院和二级公立综合医院分别为0.86%和0.83%。这可能与辅助生殖技术主要在三级医院开展,以及相关高危妊娠孕妇主要在高级别医院分娩有关(图10)。
图10 2021年各类别医疗机构双胎妊娠比例
3. 产科操作 剖宫产术是临床最常见手术,其实施率是反映产科质量的重要指标。NCIS调查结果显示,2017-2021年,我国剖宫产率基本保持平稳,2021年剖宫产率为44.13%,比2020年(43.79%)高0.34个百分点;初产妇剖宫产率41.85%,比2020年(40.88%)高0.97个百分点(图11)。
图11 2017-2021年剖宫产率 从地理分布看,剖宫产率总体仍然呈现从东北到西南逐渐降低的趋势。2021年剖宫产率最高的五个省依次为吉林、黑龙江、湖北、辽宁和四川,初产妇剖宫产率最高的五个省份依次为黑龙江、湖北、辽宁、天津和四川,并均高于2020年水平(图12;图13)。
A. 剖宫产率 B. 初产妇剖宫产率 图12 2021年各省剖宫产率和初产妇剖宫产率
图13展示了2018-2021年各省剖宫产率和初产妇剖宫产率变化情况。绝大多数省份剖宫产率的年变化幅度缩小,2021年相比2020年变化在1个百分点左右,有15个省份剖宫产率或初产妇剖宫产率出现较小幅度下降。
A. 剖宫产率 B. 初产妇剖宫产率 图13 2017-2021年各省剖宫产率和初产妇剖宫产率变化
各类别医疗机构间剖宫产率存在明显变异。2021年从高到低依次为三级公立综合医院(48.04%)、民营医院(44.69%)、三级公立专科医院(44.03%)、二级公立综合医院(40.88%)和二级公立专科医院(40.36%)(图14)。2021年各类别医疗机构初产妇剖宫产率从高到低依次为三级公立综合医院(44.65%)、民营医院(41.40%)、三级公立专科医院(41.01%)、二级公立综合医院(40.06%)和二级公立专科医院(38.21%)(图15)。民营医院2021年剖宫产率和初产妇剖宫产率低于2020年。
图14 2017-2021年各类别医疗机构剖宫产率 图15 2018-2021年各类别医疗机构初产妇剖宫产率
既往研究提示,自发形成的会阴II度裂伤和会阴侧切伤口比较,前者修复的时间更短,伤口更浅,因此临床中应避免在无指征时实施会阴切开术。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将会阴切开率控制在10%左右。NCIS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会阴切开率逐年下降,从2016年32.17%下降为2021年的22.79%(图16),提示助产技术的规范性持续提高。
图16 2016-2021年阴道分娩会阴切开率
从地理分布看,2021年辽宁(36.32%)、天津(33.81%)、北京(30.72%)、四川(30.60%)和黑龙江(30.40%)五省会阴切开率处于全国高位。从变化趋势看, 16个省2021年会阴切开率低于2020年,22个省低于2019年水平(图17)。
A. 2021年各省阴道分娩会阴切开率 B. 2017-2021年各省阴道分娩会阴切开率变化 图17 2017-2021年各省阴道分娩会阴切开率
各类别医疗机构阴道分娩会阴切开率在2017年至2021年期间均有显著下降。2021年阴道分娩会阴切开率从高到低依次为三级公立综合医院(25.79%)、二级公立综合医院(22.69%)、民营医院(22.27%)、三级公立专科医院(20.55%)和二级公立专科医院(19.32%)。公立综合医院阴道分娩会阴切开率要明显高于公立专科医院(图18)。
图18 2017-2021年各类别医疗机构阴道分娩会阴切开率
麻醉分娩镇痛是产科优质服务的重要指标。NCIS结果调查显示我国麻醉分娩镇痛率从2017年16.45%上升到2021年42.41%(图19)。
图19 2017-2021年阴道分娩麻醉分娩镇痛率
从地理分布看,麻醉分娩镇痛率呈现东高西低的趋势。有10个省麻醉分娩镇痛率超过50%,9个省在40%~49%之间;麻醉分娩镇痛率最低的四个省依次为西藏、青海、云南和新疆(含兵团),低于25%(图20A);几乎所有省份2021年麻醉分娩镇痛率较2020年有不同程度增长(图20B)。
A. 2021年各省阴道分娩麻醉分娩镇痛率 B. 2017-2021年各省阴道分娩麻醉分娩镇痛率变化 图20 2017-2021年各省阴道分娩麻醉分娩镇痛率
各类别医疗机构阴道分娩麻醉分娩镇痛率在2017-2021年间明显上升。2021年三级公立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阴道分娩麻醉分娩镇痛率分别为65.12%和40.10%,二级公立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阴道分娩麻醉分娩镇痛率分别为48.50%和24.26%,民营医院为53.30%(图21)。专科医院、民营医院麻醉分娩镇痛率明显高于综合医院。
图21 2017-2021年各类别医疗机构阴道分娩麻醉分娩镇痛率
4. 结局指标 早产是全球新生儿死亡的首要原因,也是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第二大原因,并可能会导致脑瘫、呼吸窘迫综合征、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和视网膜病变等多种新生儿严重疾病。NCIS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早产率在2017-2021年持续升高,2021年为6.41%;2021年早期早产率为1.40%,略低于2020年(1.41%)(图22)。
图22 2017-2021年早产率和早期早产率 在地理分布上,早产率最高的五个省为吉林、湖北、湖南、新疆(含兵团)和上海(图23A),早期早产率最高的五个省为吉林、黑龙江、北京、辽宁和新疆(含兵团)(图23B)。
A. 早产率 B. 早期早产率 图23 2021年各省早产率和早期早产率
二级公立专科医院、二级公立综合医院、民营医院和三级公立专科医院2021年早产率分别为4.26%、4.08%、4.30%和8.53%,均高于同类别医院2020年水平。三级公立综合医院2021年早产率为8.36%,略低于2020年水平。三级公立医院早产率约为二级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的2倍(图24),这可能与三级医疗机构承担更多高危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任务有关。
图24 2017-2021年各类别医疗机构早产发生率
图25 2017-2021年足月新生儿窒息率
在地理分布上,2021年足月新生儿窒息率呈现西高东低的特征;青海、吉林、云南、新疆四省足月新生儿窒息率高于1%,在全国各省中最高,天津、北京最低(图26)。2017-2021年,绝大多数省份足月新生儿窒息率不同程度下降,吉林省足月新生儿窒息率近三年呈明显上升趋势(图27)。
图26 2021年各省足月新生儿窒息率 图27 2017-2021年各省足月新生儿窒息率变化
各类别医疗机构足月新生儿窒息率从2017年至2021年均有不同程度下降。2021年足月新生儿窒息率从高到低依次为二级公立综合医院(0.74%)、二级公立专科医院(0.70%)、民营医院(0.51%)、三级公立综合医院(0.49%)和三级公立专科医院(0.33%)。三级公立医院足月新生儿窒息率低于二级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同级别公立综合医院高于专科医院(图28)。
图28 2017-2021年各类别医疗机构足月新生儿窒息率 在我国,≥28周的胎儿及新生儿称为围产儿。≥28周的死胎率是围产儿死亡率的重要部分,是产科质量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NCIS调查结果显示,我国2017-2020年≥28周死胎发生率基本稳定在0.35%-0.36%,2021年略有下降,为0.34%(图29)。
图29 2017-2021年≥28周死胎发生率
从地理分布看,西部地区≥28周死胎发生率高于东部地区,西藏、新疆、吉林、青海、甘肃和湖南六省≥28周死胎发生率在全国省份中最高(图30)。
图30 2021年各省≥28周死胎发生率
公立医院2021年≥28周死胎发生率相比2020年有所下降,民营医院基本稳定(图31)。三级公立医院≥28周死胎发生率高于二级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这可能与三级医疗机构承担更多高危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任务有关。
图31 2017-2021年各类别医疗机构≥28周死胎发生率
巨大儿可能增加剖宫产、手术助产及产后出血等的发生风险,因此需要严格孕期增重管理以积极控制胎儿体重。NCIS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巨大儿发生率从2017年的5.71%上升到2020年的5.94%,2021年略有下降,为5.44%(图32)。
图32 2017-2021年巨大儿发生率
在地理分布来看,巨大儿发生率呈东北高、西南低的趋势:东北三省和新疆巨大儿发生率在全国各省中居于高位,均超过8%(图33)。从时间趋势来看,除甘肃、青海、宁夏外大多数省份2020-2021年巨大儿发生率呈下降趋势(图34)。
图33 2021年各省巨大儿发生率 图34 2020-2021年各省巨大儿发生率变化(绝对变化)
民营医院、二级公立综合医院、二级公立专科医院、三级公立综合医院和三级公立专科医院2021年巨大儿发生率分别为6.14%、6.08%、5.25%、5.27%和4.72%;民营医院最高,二级公立医院高于三级公立医院,综合医院高于专科医院。相比2020年,各类别医疗机构2021年巨大儿发生率均有所下降(图35)。
图35 2017-2021年各类别医疗机构巨大儿发生率
低出生体重是指新生儿出生时的体重低于2500克。低出生体重可能增加新生儿死亡风险,并对儿童生长、发展和健康产生深远影响。NCIS调查显示,2021年我国足月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为1.98%,高于2020年(1.90%)(图36)。
图36 2020-2021年足月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
从地理分布来看,足月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呈现西南高东北低的趋势,这与巨大儿发生率恰好相反。足月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最高的四个省依次为云南、广东、海南和广西(图37)。从变化趋势看,仅有11个省2021年足月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较2020年有所下降(图38)。
图37 2021年各省足月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 图38 2020-2021年各省足月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变化(绝对变化)
三级公立综合医院、三级公立专科医院、二级公立综合医院和二级公立专科医院2021年足月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分别为2.24%、2.08%、1.82%和1.71%;三级医院高于二级医院。民营医院足月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在各类别医疗机构中最低,为1.55%。相比2020年,三级公立综合医院2021年足月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有所下降,其余各类别医疗机构均有不同程度上升;这与早产发生率在不同类别医疗机构的变化趋势一致(图39)。
图39 2020-2021年各类别医疗机构足月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
A.2021年各省阴道分娩产后出血率 B.2020-2021年各省阴道分娩产后出血率变化(绝对变化) 图40 2021年各省阴道分娩产后出血率
三级公立医院阴道分娩产后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二级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三级公立综合医院和民营医院2021年较2020年略有上升(图41)。
图41 2020-2021年各类别医疗机构阴道分娩产后出血率
严重产后出血是导致育龄期女性子宫切除及孕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NCIS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严重产后出血率2021年为0.93%,较2020年(0.96%)略有下降(图42)。
图42 2016-2021年严重产后出血率
各省2021年严重产后出血率如图43所示,云南、江苏、北京、宁夏严重产后出血率最高。18个省2021年严重产后出血率较2020年下降(图44)。
图43 2021年各省严重产后出血率 A.2020-2021年变化(绝对变化) B.20217-2021年变化 图44 2017-2021年各省严重产后出血率变化
调查显示2021年分娩产妇中发生严重产后出血并输血的比例为0.61%,也低于2020年。各省发生严重产后出血并输血的产妇在总分娩产妇中的占比如图45所示。吉林、云南、北京、黑龙江、宁夏五省该比例居于全国各省中高位。
图45 2021年各省产妇发生严重产后出血并输血的比例
三级公立综合和专科医院、二级公立综合医院2021年严重产后出血率较2020年下降,而二级公立专科医院和民营医院则略有上升。三级公立医院严重产后出血率显著高于二级公立医院,同级别综合医院高于专科医院,这可能与其在危急重症孕产妇救治中的功能定位有关(图46)。
图46 2016-2021年各类别医疗机构严重产后出血率
子宫切除一般是在产科出血严重威胁孕产妇安全且其他临床操作无效时采取的措施。NCIS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妊娠相关子宫切除实施比例在2019-2020年基本稳定在36/10万左右,2021年有较明显下降,为29.01/10万(图47)。
图47 2019-2021年妊娠相关子宫切除实施比例
从地理分布看,妊娠相关子宫切除术实施比例呈现西高东低的趋势。西藏、黑龙江、新疆、贵州、云南五省2021年妊娠相关子宫切除术实施比例在所有省份中最高(图48)。
图48 2021年各省妊娠相关子宫切除实施比例
三级公立综合医院妊娠相关子宫切除实施比例显著高于其他类别医院。各类别医疗机构中,除二级公立专科医院外,其他类别医疗机构2021年妊娠相关子宫切除实施比例较2020年均有下降,其中三级公立综合医院下降幅度最大(图49)。
图49 2019-2021年各类别医疗机构妊娠相关子宫切除实施比例
各省严重产后出血率与妊娠相关子宫切除率的关系如图50所示。云南、新疆、贵州、黑龙江和四川严重产后出血率、妊娠相关子宫切除率均高于全国水平。
图50 各省严重产后出血率与妊娠相关子宫切除实施比例的关系
非计划重返手术室是评价住院患者手术总体治疗质量的重要指标,指患者在同一次住院期间,由于手术和麻醉技术或感染控制等医源性问题,造成手术并发症或其它不良结果以及患者病情发展而重返手术室再次手术。NCIS调查结果显示,我国2021年产科非计划重返手术室比例为3.64/万,低于2020年(3.92/万),但高于2019年(3.33/万)(图51)。
图51 2021年各省术后/产后非计划重返手术室比例
河南、陕西、湖北、辽宁和黑龙江产科非计划重返手术室比例在全国各省中居于高位(图52)。各类别医疗机构中,公立专科医院和民营医院2021年产科非计划重返手术室比例低于2020年,二级公立综合医院上升(图53)。
图52 2021年各省术后/产后非计划重返手术室比例 图53 2018-2021年各类别医疗机构术后/产后非计划重返手术室比例
孕产妇死亡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孕产妇保健水平的重要指标。我国孕产妇死亡率从2018年18.3/10万活产下降到2021年16.1/10万活产。NCIS调查结果显示,住院孕产妇死亡率从2018年的5.53/10万活产下降到2021年的4.64/10万活产。2021年,三级公立专科和综合医院相比2020年住院孕产妇死亡率下降,但二级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上升(图54)。
图54 2019-2021年各类别医疗机构住院孕产妇死亡率
2021年住院分娩的孕产妇死亡原因中,直接产科因素占比低于间接产科原因,为47.65%。各类别医疗机构中,2021年孕产妇死亡中直接产科原因占比从低到高依次为三级公立综合医院、二级公立综合医院、三级公立专科医院、二级公立专科医院和民营医院,其中仅三级公立综合医院孕产妇死亡中直接产科原因占比低于间接产科原因。二级和三级公立综合医院2021年住院分娩孕产妇死亡直接产科原因占比相比2020年下降,其余类别医疗机构均高于2020年(图55)。
图55 2019-2021年各类别医疗机构住院孕产妇死亡直接产科原因占比
5. 产科效率 平均住院日和床位使用率是反映医疗服务效率的两个常用指标。全国医疗机构产科平均住院日从2017年至2020年持续下降,2020年为4.60天,2021年略有上升,为4.64天;但三级公立综合医院和民营医院平均住院日呈逐年下降趋势。各类别医疗机构中三级公立综合医院产科平均住院日最高,为4.83天,其次为三级公立专科医院,为4.70天。二级公立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产科平均住院日较低,分别为4.46天和4.43天(表3)。
表3 2017-2021年各类别医疗机构产科平均住院日
NCIS调查结果显示,2017-2021年医疗机构产科床位使用率呈持续下降趋势,2021年产科床位使用率中位数为56%。各类别医疗机构中,三级公立综合医院和民营医院产科床位使用率相比2020年上升(表4)。
表4 2017-2021年各类别医疗机构产科床位使用率中位数
1. 孕产妇人群特征变化为产科服务带来新的挑战 产科服务人群特征正在发生复杂变化。自2016年二孩生育政策实施以来,我国分娩人群中经产妇已经上升至一半以上,整体上体现了育龄妇女再次生育的意愿水平,但近5年,经产妇比例维持稳定的趋势表明生育政策带来的生育意愿的激励效应已逐渐消退。另一方面,分娩产妇中高龄初产妇比例在近几年加速上升,生育年龄后移的趋势加剧。上述特征变化在可见的未来仍可能会持续。持续对婚育、儿童抚养减负可能是未来释放人口生育潜力的重要方向。对产科而言,需要充分做好准备,应对生育年龄后移等改变可能带来的心血管疾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等产科合并症和并发症发生风险的增加和疾病谱的变化,提高女性生育力评估和保护能力。各级助产机构需进一步调整助产策略,提高产科危急重症救治服务能力,提升产科服务质量。产科人群特征和疾病谱的复杂化也对孕产妇危重疾病诊疗的多科学合作提出了要求,是未来产科发展的重要方向。 2. 产科临床操作和助产服务提升显著但仍有持续改进空间 NCIS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产科临床操作能力和助产服务质量显著提升。阴道分娩会阴切开率持续下降,麻醉分娩镇痛率显著上升;剖宫产率保持稳定。但指标的地区差异性仍显著存在,初产妇剖宫产率仍在持续上升,剖宫产率相比全球水平仍偏高。合理减少剖宫产术的实施、促进自然分娩对于保护女性生育力和降低妊娠风险具有重要意义。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全面、深入调查问题背后的原因,同时也要求助产机构加强剖宫产单病种质量管理、严格把握剖宫产指征,并强化助产技术,做好阴道分娩并发症的防治,进一步改善孕产妇分娩体验。 3. 严重母胎不良结局的防治出现向好势头 2021年,我国多项母胎严重不良结局发生率相比2020年呈现下降趋势,包括足月新生儿窒息发生率、≥28周死胎发生率、巨大儿发生率、严重产后出血率、严重产后出血患者输血比例、妊娠相关子宫切除比例和住院孕产妇死亡率,孕产妇死亡中产科直接原因占比低于50%。在产科妊娠期疾病谱趋于复杂的背景下,上述变化趋势体现了我国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能力以及产科质量的显著提升,但这一改善趋势的持续性仍需进一步观察。 调查结果也显示了阴道分娩产后出血发生率没有下降,考虑到这一指标刚刚纳入监测范围,其变化可能与临床重视程度增加、不断强调和培训产后出血准确计量诊断等因素有关。但值得特别强调的是,严重产后出血相关的三个指标(严重产后出血率、严重产后出血患者输血比例、妊娠相关子宫切除比例)同时向好,体现了助产机构在产后出血和继发不良结局防治方面能力的稳定提升。国家产科质控中心也已经在产后出血预测-预防-风险评估-预案管理-报告反馈-病例审阅方面完成和开展了一系列科学研究和质量改进工作,未来将继续深化推进,以期能推动我国对这一孕产妇死因首位疾病防治能力的显著提升。另外,2021年早产率仍呈上升趋势,早期早产率维持稳定的情况下,提示晚期早产率明显上升,医源性早产和自发性早产在总体早产率中代表了不同的质量意义,后续需要进一步细化分析早产原因,确定质量改进的方向。同时,助产机构也需要强化提高早产儿救治和护理能力。 4. 应将产科医疗质量同质化发展纳入质量改进优先目标 产科质量的地理、机构间不均衡性是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的挑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所有质量控制措施都应该考虑引入“公平视角”。这需要一个综合干预框架,可能的举措包括:将促进健康公平和同质化发展重点纳入质量改进倡议和优先目标,并开发基于循证的可持续性综合干预措施;将公平性、均衡性指标纳入质控指标体系,建立持续监测和评估系统。目前已经采取的长远策略,包括卫生政策和资源投入向落后地区、基层医疗机构的倾斜,区域医疗机构间合作和救治网络的建设,预计将在未来发挥关键作用。在所有措施的制定、实施和评估阶段,都要认真邀请更多样的、不同背景的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广泛参与,倾听他们的意见。既往研究和工作往往重视整体改善(如发病率、死亡率的降低),而未将提高公平性和均衡性,例如缩小地区、机构或人群差距作为主要目标。未来应广泛关注和重视消除医疗实践和结局中的不平等和不均衡性。 5. 应进一步提高产科数据质量 质量监测数据是发现问题、描述问题、制定改进策略和评估改进效果的重要依据。助产机构应不断改进本机构产妇医疗质量与医院获得性指标的监测及评价机制,提高疾病诊断和手术操作的记录、编码和统计的准确性,做好产科数据质量管理,优化相关质控指标数据采集方法与数据内部验证程序,提高数据采集-分析-反馈的质量和效率,完善激励约束机制。
附表 附表1 2017-2022年NCIS调查纳入分析的医疗机构数量、分娩产妇数和活产数 注:每年调查上报上一年产科质量数据,如2022年调查各医疗机构上报2021年相关数据。
注:*箭头表示相比上一年变化趋势。 注:本报告由国家产科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撰写,转自国家产科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官网。 |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康复前街7号 Email:[email protected] 电话:(0371)66903959 |